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干热灭菌二氧化碳培养箱标准操作规程详解

干热灭菌二氧化碳培养箱标准操作规程详解

更新时间:2025-08-18点击次数:33
  干热灭菌二氧化碳培养箱结合了高温灭菌与细胞培养功能,其操作规程需兼顾灭菌效果与设备保护,通过标准化步骤实现无菌环境的精准控制。​
 
  操作前准备需执行严格的检查与清理。首先移除腔内所有培养物与附件,用75%酒精擦拭内壁、隔板及传感器表面,重点清理角落残留的细胞碎片与培养基残渣。检查干热灭菌专用托盘是否放置平稳,确保与加热元件间距≥5cm,避免局部过热。关闭水套式培养箱的加水口,排空加湿盘内的液体,防止灭菌过程中产生蒸汽影响温度均匀性。确认门体密封条完好无破损,闭合门体后观察压力指示灯,确保腔内处于密闭状态(压力维持在-5至-10Pa)。​
 
  灭菌参数设置需根据污染程度调整。常规维护性灭菌选择180℃、2小时程序,适用于日常使用后的预防性处理;针对疑似污染(如真菌、芽孢污染),需启用强化模式:200℃、3小时,同时开启腔内风扇循环(风速设定为中速),确保温度偏差≤±2℃。设置完成后按下“灭菌启动”键,设备将自动执行预热(从室温升至设定温度约需40分钟)、恒温灭菌、自然降温流程。灭菌过程中需锁定操作面板,张贴“灭菌中,禁止开门”警示标识,避免误操作导致人员烫伤。​
 

 

  关键操作节点的控制直接影响灭菌质量。当温度升至160℃时,设备会自动触发二次密封,此时需确认门体锁扣咬合;恒温阶段需每30分钟记录一次温度(通过外接温度记录仪),确保无明显波动。降温阶段严禁强制开门或开启冷却功能,需等待腔内温度降至80℃以下(通常需3-4小时),方可打开门体通风,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腔体变形。对于带有HEPA过滤器的机型,灭菌后需检查过滤器完整性,若出现破损需立即更换(过滤效率需≥99.99%)。​
 
  灭菌后恢复与验证保障培养环境可靠。待温度降至37℃后,重新添加灭菌水至加湿盘(水位不超过MAX线),开启CO₂供气阀门,设定浓度为5%。运行24小时后进行参数验证:用经校准的温度计测量腔内温度(偏差≤±0.3℃),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检测CO₂浓度(波动范围≤±0.2%),用湿度计确认相对湿度≥95%。一开始使用前需进行无菌验证,将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暴露于腔内8小时,37℃培养48小时后应无菌落生长。​
 
  日常维护需配合灭菌周期进行:每灭菌3次更换一次HEPA过滤器,每月清洁温度与CO₂传感器,每季度校准一次所有参数。操作过程中需佩戴耐高温手套与护目镜,避免直接接触高温部件。通过严格执行这套规程,可确保灭菌合格率达100%,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至8年以上,为细胞培养提供稳定的无菌环境。